当房子不再是家:我们与不动产的相爱相杀

这年头,谁还没被房子折磨过?每次同学聚会,三句话不到准能聊到"你家买在哪"、"月供多少"这种灵魂拷问。说真的,我和老婆当年为了买婚房,硬是把人民公园的相亲角逛成了二手房展销会——现在想想都觉得魔幻。

钢筋水泥里的经济学

记得有次看房,中介小哥指着厨房窗户说:"这可是学区房!"我瞅了眼那拳头大的通风口,心想这要是能看见学校屋顶都算我眼力好。但你还别说,就这么个老破小,挂价愣是比三环外的精装新房还贵30%。这就是典型的"地段经济学"在作祟——好学校周边那叫一个"寸土寸金",家长们抢房跟不要钱似的。

去年表弟结婚,小两口非盯着某重点小学划片区的房子。结果签合同时发现,前业主家孩子刚入学,按政策要等六年才能再有入学资格。好家伙,这就跟买了瓶茅台发现是空瓶子一个道理——看起来是那么回事,实际压根不是那么回事儿!但你要说他们傻吧,人家转手加价20万照样有人接盘。现在的楼市就跟开盲盒似的,赌的就是个预期。

月供之痛与租房之殇

我们公司95后小王有句名言:"房租是给房东打工,月供是给银行打工,横竖都是打工人。"这话糙理不糙。前阵子他算过笔账:在朝阳门租个50平老房子月租8000,同样的房子月供得1万2。但关键是你得先凑出150万首付啊!这年头年轻人要没六个钱包支援,买房基本等于天方夜谭。

我有个做自媒体的朋友更绝,直接在燕郊买了套loft,每天跨省通勤三小时。问他图啥?人家振振有词:"北京租房十年还是别人的,燕郊买房十年后好歹能落个钢筋水泥块。"结果去年疫情封控,愣是在家办公两个月没进过京。你看,这买房决策里掺杂了多少无奈和妥协。

楼市里的心理博弈

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——房价涨的时候大家都抢着买,真跌了反而没人要。我17年那会儿看中套二手房,业主临时跳价10万,气得我转头就走。结果你猜怎么着?隔周就听说被个"全款大佬"秒了。现在那小区房价跌回原价,那位接盘侠怕是肠子都悔青了。

开发商们更是深谙此道。上周陪朋友去售楼处,那叫一个"饥饿营销"玩得溜。沙盘边永远围着三五组客户,销控表上贴满红点,销售接电话永远在说"最后两套"。朋友当场就交了定金,出来才反应过来:这盘都开半年了,哪来这么多"抢购"的?但话说回来,人在那种氛围里真的很容易上头。

租售同权的理想与现实

理论上说,租房也能过得很体面。我在德国出差时见过当地人,四十多岁照样租房,人家社区配套那叫一个完善。但在咱们这儿,没房就像没根儿似的。孩子上学要房本,落户要房本,连相亲市场都明码标价"有房优先"。去年老家出台政策说租房也能上学,结果细则出来——要连续缴纳社保12年!这门槛设得,摆明了还是逼你买房。

我认识个海归博士,回国后坚持"租房主义"。结果三年搬了五次家,最近一次是因为房东儿子要结婚。最后一次搬家那天,他坐在装满书的纸箱上给我发微信:"哥,我认输了,明天去看房。"你看,再硬的脊梁也扛不住现实的重锤。

不动产里的流动焦虑

最近发现个怪现象:有房的人焦虑,没房的也焦虑。前者愁置换、愁学区、愁月供;后者愁上车、愁房租、愁彩礼。我们小区业主群天天吵吵房价跌了,但真有人急卖挂低价,又集体抵制说破坏行情。这拧巴劲儿,跟炒股散户没啥两样。

我媳妇闺蜜更逗,15年在通州买的两居室,当时觉得远得跟异地恋似的。现在呢?天天盼着政府往东再画个圈。前两天还神秘兮兮跟我说:"听说副中心要建音乐厅..."得,这哪是买房,分明是买彩票啊!

说到底,房子早就不只是遮风挡雨的住所了。它捆绑着教育资源、医疗资源、婚姻市场甚至社会地位。你说这是畸形也好,说是特色也罢,短时间内谁都破不了这个局。就像我那个卖了北京房子去大理开民宿的朋友说的:"逃得开房价,逃不开生活。"也许某天,当我们不再把"有房"和"成功"划等号时,这套游戏规则才能真正改变。

返回文章列表
相关文章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