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子,到底是资产还是包袱?
每次和朋友们聚餐,聊不了几句总会拐到房子上。老王刚换了套学区房,月供直接翻倍;小李在远郊买了套投资房,现在租不掉也卖不动;张阿姨念叨着把老破小换成电梯房,但算完账发现要倒贴养老金...你看,中国人的财富故事里,房产永远是最纠结的那一章。
钢筋水泥里的财富幻觉
说来有意思,咱们这代人总有种奇怪的共识——房子等于财富保险箱。我表叔就是个典型例子。2016年他把所有积蓄砸进三套公寓,当时得意地跟我说:"这可比存银行强多了!"结果现在有两套挂在中介那儿半年多,价格降了15%还没人看房。每个月光物业费就让他肉疼,更别说还要应付租客三天两头的水管问题。
现实往往比理论骨感。按理说房产能抗通胀,可你算过持有成本吗?物业费、维修费、空置期损失,还有最要命的——机会成本。我认识个搞金融的朋友,2018年把准备买房的首付投进了指数基金,现在收益率跑赢了同期绝大部分城市的房价涨幅。当然,这话现在说可能招骂,但数据确实挺打脸的。
杠杆游戏的两面刃
记得去年看房时,中介小哥特别热情地给我算账:"现在利率史低啊!贷得越多越划算!"我当时差点就被说动了,直到发现隔壁小区同户型的挂牌价,比三年前买进价还低5%。这让我想起个段子:什么是房产经济的最佳比喻?就像买了个会漏气的救生圈,你还得不停地往里打气。
不过话说回来,杠杆用得巧确实能创造奇迹。我大学同学在长三角某城做房产投资,专挑被低估的老破小改造。去年倒手的一套60平老公房,三个月净赚40万。但人家是带着装修队去看房的专业人士,普通人哪玩得起这种心跳游戏?更别说现在很多城市实行限售,想快进快出基本没戏。
三代人一种焦虑
上个月带父母看养老房,开发商吹得天花乱坠的"康养社区",仔细一问产权只剩45年。我妈突然感叹:"我们那会儿单位分房虽然小,但住得踏实啊。"这话让我愣了半天。是啊,从福利分房到商品房,从全民炒房到"房住不炒",中国人的房产焦虑其实从来没变过,变的只是焦虑的形式。
95后表妹的观点更有意思:"为什么要被房子绑住?我在五个城市租过房,每个房东都帮我承担了折旧风险。"这代年轻人开始用脚投票了。数据显示,某新一线城市租房结婚的比例三年涨了200%。虽然丈母娘经济还在,但确实出现了松动的迹象。
未来还赌不赌不动产?
最近帮朋友整理资产配置,发现他七成财富都凝在房产里。这情况太常见了——就像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,偏偏这个篮子还特别沉,想调整都得伤筋动骨。经济学家们总说要分散投资,可对普通家庭来说,除了房子还有什么能承载百万元级的财富寄托?
不过风向确实在变。去年某二线城市推出共有产权房,两百多套房子三万人抢;深圳试行"租购同权",学区房溢价应声下跌5%。这些信号很有意思,就像在说:房子该回到住的本质了。当然,这个过程肯定漫长且反复,就像挤牙膏似的。
说到底,房产经济最吊诡的地方在于——它既是最大的财富蓄水池,又是最沉重的家庭负债;既能让人实现阶层跨越,也可能变成啃噬现金流的黑洞。我越来越觉得,对待房子或许该像对待婚姻:既要有经营的诚意,也要有止损的勇气。
这不,刚写到这儿,物业又发来通知要交维修基金了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