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子啊房子:我们到底在买什么?
说真的,现在的年轻人聚在一块儿,三句话离不开房子。上周同学聚会,从"最近怎么样"到"你家买在哪儿了"不到五分钟,这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气。作为一个在楼市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观察者,我总觉得咱们对房产的执念里,藏着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。
记得2008年那会儿,老家二线城市郊区的新盘才五六千一平。当时陪朋友去看房,售楼小姐说得天花乱坠:"这是最后的价格洼地!"我俩相视一笑,觉得这荒郊野外的,谁买谁傻。结果呢?十年后那片区的房价翻了四倍不止。你看,有些机会错过了就是错过了,这大概就是房产经济的第一个魔咒——它永远在考验普通人的判断力。
现在的市场可太有意思了。你说它冷吧,一线城市核心地段照样排长队摇号;说它热吧,不少三四线城市的房子挂牌半年都无人问津。我有个做中介的朋友老李就常说:"现在买房就像吃火锅,有的人专挑贵的毛肚,有的人连白菜帮子都觉得烫嘴。"这话糙理不糙啊!不同城市、不同地段,完全是两个世界。
说到底,房子在中国从来不只是个住的地方。它绑定着户口、学位、医疗资源,甚至决定着你的婚恋市场价值。前两天看到个段子:北京相亲角的大爷大妈,看到对方孩子没房直接扭头就走,连微信都不带加的。虽然夸张了点,但确实反映了某种现实。我表弟去年结婚,女方家长开口就是"没房免谈",逼得他咬牙掏空六个钱包上了车。现在每个月还贷两万多,朋友圈里晒的美食照从日料变成了沙县小吃。
但问题是,这种高杠杆游戏还能玩多久?我认识不少年轻人,工资的一半以上都贡献给了房贷。有个做程序员的小伙子跟我算账:"按现在房价,我不吃不喝干三十年才买得起套老破小。"这话听着心酸,可转头他又去排队摇号了——你说这是理性还是魔幻?
从经济学角度看,房产确实是个神奇的东西。它既是消费品,又是投资品;既能住人,又能用来抵押贷款。这种双重属性造就了中国特色的房地产繁荣。不过说实话,任何市场都不可能永远单边上涨。我老家有个做建材生意的老板,2015年高价囤了十几套房,现在想出手都得降价20%才有人问。每次见他都念叨:"早知道就少买两套,多留点现金周转了。"
说到租房和买房的抉择,这真是个永恒话题。我刚毕业那会儿租在城中村,每月800块,虽然厕所要排队,但至少没压力。现在看着同龄人买了房的,资产确实增值了;可那些背着沉重房贷的,生活质量直线下降。有个女同学整天哭诉:"明明买了200平的房子,活得却像20平的蜗居。"因为她把所有闲钱都砸进月供里了。
现在政策面也挺微妙。限购松了又紧,利率降了又升,搞得人晕头转向。上个月去银行办事,听见个大妈跟理财经理吵架:"你们去年还说房价要涨,现在我买的理财都亏了!"经理一脸无奈:"阿姨,这市场谁说得准啊?"这话倒是不假,连专家们的预测都经常被打脸。
未来会怎样?我觉得有几个趋势很明显:一线城市的核心资产依然坚挺,毕竟优质资源就那么多;而人口流出的城市,房价可能会持续承压。有个在规划院工作的朋友偷偷告诉我,他们内部测算显示,到2035年,全国可能有近1亿套住宅过剩。当然这个数字不一定准确,但方向应该是没错的。
说到底,房子终究是用来住的。我特别赞同某个经济学家说的:"当所有人都把房产当投资品时,这个市场就已经偏离本质了。"去年去杭州出差,看到阿里巴巴旁边那些空置的豪宅,晚上黑灯瞎火的,心里特别不是滋味。这些房子本可以成为多少年轻人的家啊!
写到这儿突然想起个事。上周带女儿去公园玩,遇到个收废品的大爷,在长椅上吃盒饭。闲聊中他说:"我在老家给儿子买了套婚房,120平,全款。"见我惊讶,他憨厚一笑:"捡了二十年破烂攒的。"那一刻我突然觉得,在这个魔幻的房产游戏里,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下注。只是有些人押上的是青春,有些人押上的是尊严,还有些人押上的,是整整一辈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