买房还是租房?这场关于"家"的经济账该怎么算

最近跟老同学聚会,话题三句不离房子。说来也怪,明明大家收入都涨了,可买房这事反而越来越让人纠结。我那个在互联网公司当主管的哥们,年薪少说也有六七十万,可愣是在五环外租着房子住了五年。问他为啥不买,他掰着手指头给我算:"首付攒够了月供压力大,月供能承受了又嫌房价虚高,等房价跌了又怕买在山腰上..."

房价这道数学题,越算越糊涂

说实话,现在的房产市场就像个魔方,转来转去总差那么一两块对不上。十年前买房的人现在都偷着乐,可当时他们也是咬着牙上的车。记得2015年那会儿,我家隔壁小区开盘价3万8,我妈念叨"这价格简直抢钱",结果现在二手房挂牌价直奔8万去了。你说气人不气人?

但话说回来,现在的年轻人可比我们那会儿精明多了。我表妹去年毕业,直接来了句:"哥,我算过了,租一辈子房都比买房划算。"她给我列了张表:同样地段80平的房子,月租7000,买的话月供得2万5,30年下来差价400多万。"这钱我拿去做理财不香吗?"小姑娘说得头头是道。

租房派的底气从哪来?

不得不承认,现在租房确实越来越体面了。以前租房总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,现在长租公寓搞得跟酒店似的,拎包入住不说,还有管家服务。我同事小林就特别享受这种"租住自由",去年从朝阳搬到海淀,就因为孩子上学方便,今年又搬回朝阳,图上班近。要换成自己的房子,这折腾法光中介费就得肉疼。

不过租房也有糟心事。去年我租的房子突然要卖,房东三天两头带人来看房,有次我正洗澡呢,中介就带着客户在门口等着。那感觉,跟被人扒光了参观似的。更别说年年涨租的糟心事了,去年涨800,今年张口就要涨1500,说什么"市场价都这样"。

买房真的就稳赚不赔?

我大伯是坚定的"有房才有家"派,前些年靠着倒腾房子确实赚了不少。但去年他想把郊区的别墅出手,挂了半年愣是没人接盘。老爷子现在天天念叨:"早知道当初该买市里的小户型。"你看,就连老江湖都看走眼了。

更扎心的是,现在买房成本高得吓人。除了首付月供,还有契税、维修基金、物业费...杂七杂八算下来,一套500万的房子,持有成本每年就得小十万。要是房价不涨或者涨得慢,那真是给银行打工。我有个朋友2017年在燕郊买的房,现在价格比当年还低,每月还着高额月供,肠子都悔青了。

三代人的住房观念碰撞

上周末家庭聚会特别有意思,我爷爷、我爸和我,三代人对房子看法截然不同。老爷子觉得:"房子就得买,租房子那是没出息。"我爸那辈认为:"买房要量力而行,别为了房子降低生活质量。"到我们这代,很多人开始觉得:"房子就是个住的地方,犯不着搭上一辈子。"

我媳妇说得更绝:"现在谁还靠房子证明实力啊?你看那些真正有钱的,都在搞轻资产。"这话虽然有点绝对,但也不无道理。现在年轻人更看重生活品质,宁愿花5000租个舒服的房子,也不愿为了月供住郊区每天通勤三小时。

未来会怎样?谁也说不准

最近跟做地产的朋友聊天,他说现在市场分化特别严重。核心地段的优质房产依然抢手,但郊区那些配套跟不上的房子,价格已经开始松动。"以后买房得像买股票一样挑标的物了。"他这话让我想起个事:去年有对夫妻卖了北京的房子去大理定居,用差价买了套别墅还剩300万做理财,小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。

不过话说回来,房子这事真没有标准答案。有人觉得租房自由,有人就喜欢家的踏实感。我有个做自媒体的朋友,宁愿每月多花一万租市中心的老洋房,说这钱花得值:"在这写东西灵感都多些。"而我家对门的王老师,退休后把市里的房子租出去,自己住到郊区,用差价周游世界去了。

说到底,房子终究是为人服务的。无论是买是租,关键是要算清楚这笔经济账,更要算清楚生活这笔账。毕竟,我们追求的是"住得好",而不是单纯地"有房子",对吧?

返回文章列表
相关文章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