买房这件小事:聊聊普通人绕不开的财富焦虑

昨天和老同学聚餐,三句话不离房子。在座6个人,3个正忙着还贷,2个在凑首付,剩下1个租房的反而成了"异类"。你看,中国人这房产情结啊,简直像是刻在基因里的代码。

现在想想挺有意思。2008年那会儿我在北京五环外看房,均价才1万出头,当时觉得贵得要命。现在呢?同样的地段,挂牌价直接奔着8万去了。房价这事儿就跟青春期的孩子似的,你稍不留神它就蹿个儿。

说到房价涨跌啊,这两年可真是让人看不懂。明明经济下行压力大,可核心城市的优质房源还是硬气得很。上个月陪朋友看学区房,50平的老破小开口就敢要价800万,中介还神神秘秘说"这价真不贵"。要我说,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就像个精分的病人——一边是三四线城市库存压顶,另一边是一线城市房东还在做单价20万的春秋大梦。

我表弟去年在老家省会买了套房,现在肠子都悔青了。当时开发商吹得天花乱坠,什么"地铁上盖""商圈核心",结果交房时发现地铁站规划黄了,商场改菜市场了。这种故事每天都在上演,可奇怪的是,大家还是前赴后继地往坑里跳。

说到房地产的金融属性,那真是让人又爱又恨。前些年我认识个温州老板,靠倒腾房子实现了财务自由。但去年碰见时,他正在卖房救厂子。"当初要是多投点实业..."这话他反复说了三遍。你看,房产可以是财富的保险箱,也可能变成流动性的枷锁。

现在的年轻人更惨。我那90后助理算了笔账:以他的工资水平,想在上海买房得不吃不喝干80年。后来他想通了,直接回老家省城发展。结果你猜怎么着?现在反而过得挺滋润,去年刚全款买了套三居室。有时候想想,或许我们这代人对房子的执念,也该适时调整了。

不过话说回来,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确实不容忽视。记得2009年那波4万亿刺激,建筑工地招工广告贴得满街都是。我老家县城那会儿房价才3000,现在都破万了。但问题是,这种发展模式能持续多久?就像嗑药治病,短期见效快,长期伤根本。

前几天参加了个经济学讲座,专家说未来10年房地产要"去金融化"。这话听着高大上,翻译成人话就是:房子要回归住的功能。我倒觉得是好事,毕竟谁愿意活在整天算计房价的日子里?但转型的阵痛肯定少不了,你们还记得2014年那波降价潮吗?当时可没少人拉横幅维权。

有趣的是,现在豪宅市场反而异常坚挺。我认识个做私募的朋友,上个月刚入手了套江景大平层。用他的话说:"优质资产永远稀缺。"这话不假,但普通老百姓更关心的,还是那个老问题——什么时候才能住有所居?

说到政策调控,这些年看得我都审美疲劳了。限购、限贷、限价...花样层出不穷,可房价该涨还是涨。就像治发烧只吃退烧药,不解决感染源终究白搭。要我说啊,根治药方还得在土地财政、户籍制度这些深水区里找。

最近有个现象挺耐人寻味。以前相亲市场最吃香的是有房族,现在姑娘们开始问"月供多少""父母帮衬多少"了。这说明啥?大家终于意识到,高杠杆买来的不一定是资产,也可能是负债。我邻居老张就是个活例子,月薪3万还贷2万8,过得比狗还累。

说到租房市场,德国的经验倒是值得借鉴。人家那儿的年轻人40岁前买房都算早的,租房体系完善得很。反观我们这儿,租房永远像是临时过渡,房东说涨价就涨价,说收房就收房。去年我被涨了30%房租,气得差点原地爆炸。

未来会怎样?说实话我也看不清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靠买房实现财富增值的时代正在过去。就像我那个做了二十年房产中介的朋友说的:"现在卖房比买房难多了。"这话听着像玩笑,细想都是泪啊。

说到底,房子本该是遮风挡雨的港湾,现在却成了丈母娘经济的硬通货、中产焦虑的计量单位。什么时候我们能看淡这些数字游戏,或许就离真正的幸福更近了一步。毕竟,再贵的房子,晚上睡觉也就占两平米不是?

返回文章列表
相关文章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