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子这玩意儿,到底值不值得砸钱?

说真的,这些年但凡跟人聊起投资,十有八九绕不开房子。前阵子老同学聚会,酒过三巡就开始比谁家拆迁分得多,那场面活像在拍卖行举牌子。我算是看明白了,在咱们这儿,房产早就不是简单的居住问题,简直成了全民参与的金融游戏。

记得2016年那会儿,我表姐咬牙买了套郊区新房,当时每平米才两万出头。家里长辈都说她疯了——"鸟不拉屎的地方也敢买?"结果您猜怎么着?去年地铁规划一出来,房价直接翻着跟头往上涨。现在她逢人就嘚瑟:"当初要是听你们的,现在肠子都得悔青咯!"这事儿特别有意思,它把中国房产经济的魔幻现实展现得淋漓尽致——有时候真不是房子本身值钱,而是那张通往财富自由的入场券值钱。

不过话说回来,最近两年市场明显降温了。我家楼下那几家中介,从前西装革履像华尔街精英,现在天天蹲门口抽烟,玻璃门上"急售""降价"的贴纸都快糊成抽象画了。上个月去银行办事,听见两个大妈聊天:"现在这行情,买房子还不如存定期呢!"听得我直乐,要搁五年前,这话说出来准被当成神经病。

其实吧,我觉得很多人对房产有种执念。就像我发小,明明工作都在科技园,非要在老城区买学区房。每天通勤三小时,美其名曰"为了孩子",结果他家娃才刚上幼儿园。有次我实在没忍住:"您这是给孩子准备学区房呢,还是给自己准备养老院呢?"他支支吾吾半天,最后承认就是怕错过这班车。您瞧,这就是典型的FOMO心态(错失恐惧症),跟风买房跟大妈抢购打折鸡蛋似的。

说到租房和买房的抉择,我倒是有切身体会。刚毕业那会儿租在城中村,蟑螂比我室友还勤快。后来咬牙买了套小公寓,结果发现每月房贷比房租高出的部分,够我天天吃米其林。现在想想,年轻人真没必要被"有房才有家"的观念绑架。我在东京出差时认识个设计师,四十多岁还在租房,人家活得那叫一个潇洒:"房子是生活的容器,又不是保险箱。"

不过话说回来,房产经济最魔幻的还得算"拆迁经济学"。我老家县城有户人家,祖传的破院子评估时突然成了"历史建筑",补偿款直接多出七个零。这故事传开后,全县掀起了考古热——家家户户都在墙缝里找文物。要我说啊,这种财富分配方式比中彩票还刺激,完全看老天爷赏不赏脸。

最近不是流行说"房住不炒"嘛,但实际操作起来挺难的。就像劝吃货"少吃多餐",结果往往是既没少吃,还多餐了。我认识几个炒房的老油条,现在都改口称自己是"长期价值投资者"了。有个特别逗,去年把手里十套房挂出去八套,留着的两套硬说是"自住",其实他住酒店式公寓。

说到政策影响,记得限购令刚出那会儿,朋友圈里突然冒出好多"刚需"。之前嚷嚷单身万岁的,转眼就晒结婚证;说丁克到底的,突然开始研究育儿经。最绝的是我前同事,为了买房指标,硬是把家里金毛过户给丈母娘当"子女"。这些魔幻操作背后,其实都是房产金融属性在作怪。

现在年轻人常问我该不该买房,我的建议可能不太中听:要是能全款买玩具的钱,就别贷款买枷锁。见过太多人把人生困在月供里,旅游不敢去,工作不敢换,连生病都挑便宜的药吃。去年体检查出个小毛病,医生让我少熬夜,我苦笑:"您先让银行别每月准时催债再说。"

当然啦,我不是说买房都不好。要是真遇到心仪的房子,价格又合适,该出手时就得出手。就像我媳妇总说的:"买房跟谈恋爱似的,算计太多反而错过对的人。"去年我们换房时看了三十多套,最后定下的那套其实超了点预算,但站在阳台上看见晚霞的瞬间,我就知道——去他的投资回报率,这才叫生活。

说到底,房产经济就像个多棱镜,从不同角度看能折射出完全不同的光。有人看见财富自由,有人看见安居乐业,还有人看见社会地位的象征。但别忘了,房子终究是拿来住的,不是拿来炒的,更不是拿来证明什么的。下次再听见谁吹嘘房产收益时,不妨问问:"您家马桶镶金边了吗?睡在K线图上腰不疼啊?"

写到这儿突然想起个事。上周路过以前租住的老小区,发现常去的煎饼摊改成了房产中介。玻璃窗上"首付30万起"的标语,正好盖住了当年老板画煎饼的涂鸦。这场景莫名让人感慨——我们追逐房产的狂热,是不是也正在覆盖掉生活本来的样子?

返回文章列表
相关文章

0